
7月3日,由山东大学劳动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主办的山东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工程训练中心举行。教育部工程训练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学科组副组长朱华炳,本科生院院长王芬,团委书记范金林,工训中心党总支书记孙玉玲,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彭朝晖,威海校区教务处副处长宋嵩,团委、工训中心、青岛校区、威海校区相关任课教师合计50余人参会,会议以线上线下形式举行。工训中心主任宋锐主持活动。

王芬在讲话中表示,山东大学通过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创新劳动育人的机制,设置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院指导下,由工程训练中心牵头,协同团委、青岛公共(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威海校区教务处共同成立了山东大学劳动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充分挖掘和整合劳育资源,在劳动教育理论、多模块劳动实践、多样化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山东大学特色的全环境劳动教育新体系。她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各方总结经验,相互交流促进,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全力推动全环境劳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成才。
范金林表示,在本科生院的大力支持下,团委和工训中心等单位共同建设劳动教育课程课组,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一课堂体系,夯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基础,融通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劳动教育实效。学校相关部门也提供了扎实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景,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下一步团委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与相关部门一起围绕“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特色育人理念,持续构建山大特色的劳动教育新生态。
彭朝晖介绍了青岛校区将实验室6S管理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安全管理和劳动精神的特色做法。宋嵩介绍了威海校区构建的劳动理论、专业劳动实践、跨专业劳动实践“三阶融创”课程体系。
专家报告环节,朱华炳作题为“以工训平台为主体的劳育课程建设”的报告。他指出,劳育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通过“价值引领、实践导向、五育融合、社会参与”,形成可持续的劳动教育体系。他以个人负责的劳育课程为例,介绍了劳育课程内容和评价体系构建要点。
课程建设分享环节,团委副书记郑柔澄分享了劳育理论课程实施背景、工作进程和阶段性成果。青岛校区教师崔会珍分享了“实验室6s精益管理与实践(劳育)”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成果及课程特色。威海校区教师李楠介绍了校区在劳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路、进展、特色及成效。工训中心魏晓霞、洪新伟、高昱三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创意电子产品、无人机、3D打印三门劳育课程的建设思路、实施情况、课程评价及创新案例等内容。
孙玉玲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在本科生院、团委指导下,山东大学劳动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此次一校三地、线上线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本次研讨会,一校三地五个部门在劳育课程定位、目标、交流机制、资源融合等方面深入交流,展现了在劳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分类探索的丰硕成果,为课程建设走向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下一步,虚拟教研室要继续协同各部门、拓展与学院联系,进一步促进劳育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融合、劳育课和专业课衔接,一校三地资源共享,不断提升课程质量,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劳育力量。
在活动研讨环节,参会人员围绕劳动教育课程与德智体美育融合的路径、劳育课程评价机制、劳育课程建设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


下一步,虚拟教研室将根据研讨内容起草《山东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以标准建设为引领,系统推进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和评价机制完善,持续构建山大劳动教育新生态,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