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义,鞍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入党30年来,他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业绩。近20年中,他累计为身边工友、特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儿童。他无偿献血20年,累计献血6万毫升……胡锦涛总书记看了新华社内参后作出批示:郭明义同志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郭明义事迹见诸报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热议。
郭明义令人倍感温暖,是因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到底怎样计算道德得失才能走出道德困惑。社会转型时期,利己与利他、功利与道义、物质与精神……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人们的道德良知。不少人嘴上也常叹息“雷锋精神是否已过时”,也厌恶自私自利,但遇到需要伸出援手时,又开始斤斤计较道德成本了:如果影响到自己利益怎么办,如果好心无好报怎么办……于是,心中善念被打消了。在郭明义心中也有个道德得失计算方程,即“能多帮助一个生活绝望的人,社会就能多一份和谐”。从中我们不难悟出:算清和谐社会这本大账,每个人都能成为他人的幸运之星。当我们把善意和爱心付诸实践时,生命也就超越了平凡而变得高尚了。
郭明义令人倍感温暖,是因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助人”和收入多少之间并不能画等号。报道中说,郭明义“家徒四壁”。40平方米的单室,水泥地面,3样家具——双人床、老式衣柜、电视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行善助人:大到献血、捐钱、捐物,小到洗澡时帮工友搓背,他都是尽己所能去做。人们说:“没见过老郭这么傻好傻好的人。”社会上有人认为,道德水平取决于经济水平。经济发展对提升道德水平当然很重要,问题是当我们把“经济决定道德”绝对化后,就会因相对贫困而“不管他人瓦上霜”,或因有些富人尚且为富不仁而放弃了从我做起。郭明义以其行动再次证明,道德具有主观能动性,无论经济状况如何,我们都能凭借道德良知尽己之能温暖别人。
郭明义令人倍感温暖,是因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比”才能比出健康心态。有人问老郭:你自己家里并不富裕,为什么要拿出那么多钱帮助特困学生和周边人,而且坚持了那么长时间?他回答:我和妻子都有稳定收入,家中没有额外负担。同那些困难家庭和困难职工相比,我觉得自己是富裕的。而在工作中,郭明义总是和更优秀者比。“比”是正常的,关键是怎么比。若总是“收入往上比,工作往下比”,恐怕只会怨气冲天,更别谈助人为乐了。如果能像郭明义那样“比”,就能在工作上更有热情,生活中更乐于助人并从中收获更多幸福感。正确比较对于培育健康心态至关重要,而健康心态又决定着我们怎样做人做事。“郭明义”越多,这个社会就越温暖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