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6:30至9:00,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301教室迎来了一场聚焦智能车竞赛备赛的专题培训。本次活动由山东大学澳氏渡龙创新工坊负责人柴锦老师和管吉冬老师共同策划,由山东大学学生智能工程创新社团承办,旨在为备赛学生提供企业级研发方法论指导,助力突破技术瓶颈。
在本次活动开展前,各参赛队已积累了3个月的技术经验,但在备赛过程中仍面临软硬件调试、赛道策略选择等实际问题。管吉冬老师以“企业新产品研发流程”为框架,系统梳理备赛逻辑,结合学生提交的典型问题案例,进一步系统解读备赛流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管老师结合实际案例,演示如何通过逐层简化硬件模块、分步隔离电路与代码,快速定位问题根源,避免“盲目试错”。对于传统赛道,他建议学生参考往届优秀技术报告,提炼共性设计思路(如路径规划算法改进),结合本校硬件条件进行适配性优化;对于创新赛道,他强调要从需求分析出发,指导大家通过优化检索信息渠道制定方案。
管老师以企业新产品研发方法论为例,拆解“问题定义-方案设计-快速验证”的闭环流程,鼓励同学们将工程训练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结合,提升备赛效率。
在讲座最后的队内讨论环节,各参赛队围绕当前备赛进度进行了针对性交流。管吉冬老师建议,各队应制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并采用“模块化调试”策略,确保硬件、算法、机械结构等关键环节的优化能够高效推进。同时,他强调团队内部应定期进行技术复盘,及时调整方案,避免因个别问题影响整体备赛进度。


本次培训以企业研发思维赋能学生实践,不仅强化了队员的技术攻坚能力,更深化了工训课程中“工程实践素养”与“团队协作精神”的融合。工程训练中心将持续通过此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到实战的全链条支持,助力培养具备卓越工程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