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众创空间
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参与单位
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廿余载
深耕实践实训、创新创业领域
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
KAPIV一体化实践育人项目
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项目
通过引入“新形态课程”等
新工科教改理念
将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品行
有机融合
实现了育人模式的深度革新
学生们置身其中
不断学习知识
锤炼能力
提升素养
项目相关成果连续斩获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
“工创之星”系列报道
一同走进山大KAPIV实践育人项目
探寻学在山大、快乐成长的奥秘!
团队成员及分工
受访项目团队由6位来自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智能制造班的同学组成。刘子阳(队长),负责协调分配团队成员任务,主导报告及答辩ppt内容的制作,视频制作,负责底座3D建模与答辩;何坤林,主要负责支架部分设计、加工、制作,加工报告编写;余千宇,视频脚本制作以及组内照片、视频的录制;许家豪,负责呼吸健康产品整体框架的建模装配和装配图的绘制,协助实体制作;边汝森,负责顶部实体加工以及部分图纸的绘制,整体的安装;李炫岐,负责理论计算和装备盒的设计加工。
团队成员说
放眼全球,着手未来;接力奋进,砥砺前行。
以青春之力筑创新之路,用协作之智赴理想之约。
破局启思:明初心定方向
我们选择呼吸健康产品项目,主要基于社会问题驱动与专业需求两大核心因素。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都市人群正面临室内外空气污染加剧、精神压力引发的亚健康问题,而负氧离子作为天然的空气净化剂与健康促进媒介,虽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焦虑,但现有负氧离子衣物普遍存在释放浓度低、材料安全性不足等问题,亟需更优质的解决方案;从专业层面而言,团队成员均为智能制造专业学生,项目涉及材料科学、机械设计、电子工程等多个方向,我们既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提升专业技能,也契合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
基于这些背景,我们想要设计一款可拆卸的负离子发生机,以此解决现有产品的核心痛点:不仅要提升负氧离子释放浓度与稳定性,确保为用户营造全天候健康微环境,还要解决传统负离子衣物清洗不便、穿戴不适的问题,同时改善衣架承重不均、空间适配性差等设计缺陷,优化气流扩散效率以增强负离子覆盖范围,更会创新性地将产品与中国传统服饰云肩相结合,在实现功能价值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

在团队组成上,我们充分综合考虑了每位成员的长处,如建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演讲能力、ppt制作能力、视频剪辑能力等,并结合项目实际需求进行了筛选,确保团队能高效推进项目开展。
拓识践知:破难题求突破
理论落地,图纸变现
在我们设计呼吸健康产品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直接指导我们计算参数、选择零件、优化结构的关键工具;绘图技能帮助我们精准表达设计意图,确保加工出的零件严丝合缝。当产品经过反复加工最终能够成功运转时,我们感悟到:课堂知识是基础,而实践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教师引航,突破困境
面对系统集成的挑战,指导教师姜悦彬老师给予了关键支持。他通过设计评审指出问题,引导我们自主思考。调试阶段,电路故障一度阻碍进展,姜老师带领我们用万用表排查,最终发现虚焊点并解决。他的指导既有宏观方向,又有如升压模块和传感器连接等方向的细节把控,让我们在挫折中快速成长。
跨界成长,实战课堂
KAPIV项目远超单一学科范畴。我们不仅了解了机械行业的最新标准,接触了负氧离子的相关仪器设备,还掌握了电路控制、传感器、工程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相关的知识,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同时也大大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

三、淬韧攻坚:克挑战强本领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面临了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首先,装备盒的建模需要同时满足实用性、便携性与美观性,设备设计的内部结构复杂,既要容纳负离子发生器等关键组件,又要确保散热性能和操作便利性,这对空间优化和结构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其次,底座设计时,装饰部位造型复杂,原计划使用的合金材料加工难度大、成本高,且难以实现精细的装饰效果。此外,项目准备时间紧张,我们在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实际经验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都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在技术瓶颈方面,借助SW、CAM软件进行高精度建模与仿真分析,优化产品盒子的结构设计,确保内部组件布局合理且散热性能优良;同时,老师指导我们创造性地采用亚克力材料替代合金,利用其良好的加工性能和透明度,通过激光切割工艺实现复杂装饰效果,并将产品框架承重转移至中心支柱,增强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缩减了经费支出;在时间管理上,组长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小组成员默契配合,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快速迭代设计方案,确保项目按时推进;面对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组长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跨学科知识培训,自主补充专业外知识的同时主动请相关老师进行技术指导,弥补知识短板。

四、砺技成长:精技艺提能力
这次项目的经历,让我们通过实操深入掌握了多种加工设备的运用。从初次操作车床的紧张生疏,到逐步熟练完成车削、铣削等工艺,每一次成功加工都带来了切实的成就感。同时,我们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也显著提升,为项目的设计分析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我们也积累了团队协作的宝贵经验,团队成员优势互补、紧密配合,共同突破了项目中遇到的诸多难题。面对挫折,比如加工方案不合理的情况,我们一次次改进、调整,不断重来,这一过程锤炼了我们的抗压能力与抗挫韧性,促使我们积极复盘、调整策略,将困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此外,在课程学习、工程图绘制、零件加工以及报告撰写等多重任务的压力下,我们的高效时间管理与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

五、融创拓程:拓视野启新程
在KAPIV训练项目中,我们共同经历了反复试验与调整,最终成功研制出这款可拆卸负离子发生机。KAPIV实践经历也让我们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渴望能够继续在智能制造领域深入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更多实际产品中,通过参与更多创新研发项目,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多健康、绿色的选择,在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挑战自我,提升专业素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